根据气候制定养生法

气候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我国医学在防病保健上强调气候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素问·离和真邪论》也提到:“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改正,绝人长命。”这些都强调防病治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特点。气温在诸多气候因素中影响人体最为重要。夏季的高温可导致人体体温调节障碍,出现头晕、胸闷、口渴、大汗、恶心等中暑症状。

冬季的低气温环境容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老慢支、肺气肿、关节炎、青光眼等疾病,特别是在寒流到来、气温突然下降时更易发病或恶化。医疗气象学的研究报告显示,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气温的变化敏感性高,尤其在冬季由于寒冷刺激和高气压作用,发病率最高。

寒冷的冬季是一年中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当气温在15~25°C时,死亡人数最少。可见,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高低与人体寿命息息相关。气压与健康也有很大关系。气压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人所吸入空气的含氧量就越少。

所以在气压低的情况下,人会感到憋气、难受。关节炎、风湿痛等患者对气压变化更敏感。俗话说:“关节酸痛,下雨必然刮风。”气压突然降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会加剧。此外,据统计,80%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事故发生在气压突然下降时。

在气压低下,大脑兴奋性增强,人不易入睡,休息不好,导致大脑功能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头胀痛易激动。湿度也对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体适宜的湿度为40%~60%。当气温高于25°C时,适宜的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状态较好。在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和高湿度的影响,人体排汗不畅,汗液不易蒸发,会导致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如果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会大量散失水分,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

干燥的气候常常是脑膜炎多发的季节。湿度低还会造成咽干口燥、皮肤干裂。气流与健康也有关系。适度的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一般认为,室内空气的流通不大于1m/s为宜。气流的变化可能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异常的气流对人体健康有害,如大风暴来临时,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电离子平衡破坏,使人压抑、紧张和疲劳。

了解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巧妙应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