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最易犯八错误

现在太极拳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喜爱。老人多练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然而,练习太极拳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初学孙式太极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常见错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

1.对气的错误认识

常见的错误是互相询问是否能感受到气的存在。如果有感觉,就自认为已经理解了太极拳的要领。没有感觉的话,就会感到焦虑,可能会在练习太极拳时试图通过腹部鼓气或嘴里吐气来感受气。这是错误的,真正的气并不是日常呼吸的气体,而是在练习太极拳时产生的一种内外协调的能量流动,给人一种类似于气的感觉,所以用“气”来形容。心越静,这种能量越充盈。如果试图控制这种能量,反而会导致紊乱。所以,气的感觉只是肤浅的表象,不要过分追求,应该保持宁静的心态追求中和。否则会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2.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推手的意义在于通过与他人互动来提高自身协调稳定的能力,使身体内外的和谐达到更深层次。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让对方离自己远一些,而是要通过推手来体会如何保持自己稳定、不倒下的原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互动的强度也会增加。太极拳的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到技击的逐步过程。初学推手的时候想着如何让对方倒下是极为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会导致推手和形意拳之间的脱节,让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的门外。太极拳强调借力,将对方推开几丈远,都不是主观意识,而是练习者的技巧。这一点需要练习者深入领悟。

3.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

将孙式太极拳形成一手形意拳、一手八卦拳、一手太极拳,时刚时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立即发作的本能,但并不意味着要以形意拳、八卦拳的方式和技法来练习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动力是阴阳互补的太极劲,外形应该极为柔软和顺畅。孙式太极拳的各种变化中孕育着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内涵,而不是外表,练习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错误理解孙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

孙式太极拳套路有两个含义,一是发展内功,二是包含各种技击形态的母式。也就是说,孙式太极拳中的每一式并不是固定的技击动作,而是可以演化为各种技击方法的总体。经常有人将拳中的某些动作当作技击动作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练习者自身的协调稳定状态,从而产生对无形中的掌控。练习者需要用心体悟这一点。

5.对“神”的不正确运用

练习太极拳需要集中精神,不让精神散乱。因此,神需要内守,可以集中在食指尖或身体的其他某个部位,总之,要与拳式的运动相结合。常见初学太极拳的人使用神不当,可能会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者过于张扬和外放精神。这都是错误的。精神散乱必然导致无法与内气相结合,内劲无法形成。精神外张则会耗费精力,无法发挥出内劲。所以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显露出来,培养内心静和。

6.对内劲的不了解

什么是内劲?就是神气合一。随着精气修炼、气血协调、精神意识凝聚、虚空交融,神与气的耦合变得更加协调有序,内劲逐渐纯熟。因此,内劲是练习者身心协调达到中和状态时产生的一种潜能。经常有人试图从腹部或腰部寻找内劲,这都是错误的。内劲是无声、无嗅、无形无迹的,没有固定的位置,只有通过追求中和来获得。鼓动小腹、颤动腰身、摆动肩膀和骨盆都可以称为发力的方式,但都不是内力。

7.过于僵硬或散漫

散漫和僵硬是初学太极拳的普遍问题。散漫意味着整个身体松散,根本原因在于头部未能竖起,腰部未能下塌,肩胯未能收紧。头顶和尾椎骨之间缺乏互相支撑,导致身体的整体性失衡。肩胯未能收紧,四肢和身体无法协调一致。所以,头脑正直、腰部下塌、肩膀和骨盆的收紧以及清晰分辨虚实和胯部的放松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良方。

8.不合于步伐

孙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要求前进和后退步伐要同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步伐都要跟随。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特别是跟随步伐的时机要准确,这并非易事。初学孙式太极拳的人往往步伐跟随较慢,导致步伐不稳定;或者步伐跟随过快,导致身体前倾或后倾。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跟随的过程中追求中和。在前进时,身体重心向前移动,接近前脚跟时开始跟随,同时通过腰和胯的带动使身体向后移动,前脚回搓,后脚触地,重心落在后脚上。此时,身体从腰和胯处分为两段,前后相对,实现动中有静,重心保持中和的效果。退步也是一样,关键在于足部和胯部的协调,清晰分辨虚实。所以追求中和以实现顺中用逆,是掌握身体与步伐相协调的窍门。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