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剧变,文化和卫生保健也受到了影响,诸子百家学说开始蓬勃发展。在医学领域,《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并提出了气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气功列为首要的养生治疗方法。儒家提出了专注意念、用心倾听,然后心灵休息和气融合的儒家气功方法;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用“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和“形神不亏,便可长生”等养生方法。这些学说与当时医学气功的发展相互协调并影响着彼此。至于佛教,一般认为它是在汉朝佛教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在佛教中,没有类似气功这个概念,但藏传佛教的无上瑜伽中有类似练气的术语和修炼方法,但在汉地佛教界并不广泛流传。从佛教的传统观点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场来看,佛教的禅定与气功有所不同;然而客观地看,佛教中也包含一些类似气功的内容,特别是“明心见性”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气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宋明理学派中,致力于整合儒、释、道三大学派的理论,气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使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技术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
中国古代的武术主要用于健身和技击。各派武术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站桩法中包含了类似气功的内容;气功和武术在某些方法上也互相影响。例如,现代健身中的站桩功法中,很多就来自武术,而武术也吸取了一些气功的理论和方法。武术界有句格言:"练武不练功(气),到老一场空",可见两者之间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