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脚气=全家得脚气?

脚气、脚臭、脚气病,很多人都会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三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都不同。

脚气、脚臭、脚气病


1、脚臭

脚臭是由于足部多汗引起的。当汗液分泌过多,经细菌分解角质蛋白等,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等成分,就会产生臭味,尤其是在鞋子不透气的情况下。但如果脚臭过于严重,也可能发展为脚气。

2、脚气病

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维生素B1不足主要表现在足部,造成双足对称性特异性麻痹、小腿腓肠肌疼痛、下肢水肿等症状。糙米、豆类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3、脚气

脚气,俗称“足癣”、“香港脚”,是最常见的皮肤表面真菌感染疾病,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它的症状不仅包括足跟角质增厚、脱屑和小红丘疹,还包括趾间脱皮和渗液,并且通常伴有瘙痒。

脚气常见的三种类型


1、水泡型

好发于足缘部,局部炎症明显,水疱饱满,水疱壁较厚,可能有糜烂症状或透明疱液渗出,伴有瘙痒和疼痛感。但抓破水泡后可能会继发感染,引起蜂窝组织炎、丹毒、淋巴管炎等。

常见治疗措施:以霜剂为主,可以选择各种霜剂,如克霉唑霜、咪康唑、派瑞松乳膏、益康唑等。当水泡干瘪后,可以使用卡氏搽剂等药水涂抹,直至痊愈。

2、糜烂型

一般多发于第3、4、5趾间,初期脚趾潮湿,可能有小水疱或浸渍发白,还有少量鳞屑或渗液。干燥后,皮肤脱去屑片,露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容易感到瘙痒并发生继发感染。如果抓痒后不及时洗手,还可能引发手癣。

常见治疗措施:根据症状而定,如果皮肤只是起皱而无糜烂,可以使用达克宁散等扑粉。如果皮肤糜烂、有渗液和肿胀,可以使用高渗液体,例如3%硼酸水,或者含有抗菌药物的溶液湿敷患部。待干燥后,可以再使用霜剂或药水,如派瑞松乳膏、卡氏搽剂等。此类型可能引发恶臭,除了常用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等方式外,建议就医并遵医嘱。

3、角化型

好发于足跟,病灶呈嗜红色鳞屑性斑块,皮肤粗厚而干燥,有脱屑和瘙痒,病灶边界模糊,病情进展缓慢且较为顽固。常见皮肤开裂,尤其在冬季,夏季可能出现丘疹或小水疱,病菌扩展可能涉及趾甲,皮肤也容易增厚,出现“皮屑”。

常见治疗措施:以霜剂和膏剂为主,例如水杨酸软膏、苯甲酸软膏等,但不宜使用酒精制剂。涂药前可先用温水浸泡手足20分钟,厚厚地涂上药膏,使其均匀分布,等待干燥,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封包,尽量避免水接触。当角质剥脱后再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

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脚气

1、绿茶泡脚

绿茶中含有鞣酸,具有抗菌和抑菌作用,对由丝状菌引起的脚气疾病比较有效,适用于脚臭患者。

2、风油精擦拭

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取适量风油精擦拭患处,有助于止痛和止痒。但孕妇和婴幼儿不适宜使用。

3、涂擦藿香正气水

可以直接在患处涂抹藿香正气水,如果有破损或溃疡感染,应先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局部冲洗,待干燥后再涂抹藿香正气水,可以辅助治疗各种脚癣。

还需注意

1、坚持规范用药

经调查研究发现,约80%的患者容易频繁复发脚气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患者没有坚持规范用药。疾病有好转但未治愈时就停止使用药物了,真菌未被彻底杀死,容易复发。

2、选择合适的药物

市面上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抑菌药和杀菌药。杀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疗程较短。尽管脚气大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细菌的存在,建议先进行检查和就诊。

3、预防保护

① 脚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和继发感染;

② 不论外出还是在家,不要与他人共用拖鞋、擦脚巾、泡脚盆,个人用品如袜子应单独清洗,养成每天洗脚的习惯,以免从“一人患脚气”发展到“全家患脚气”;

③ 无论是脚气患者还是脚臭患者,都应选择透气的鞋子,并且定期进行杀菌消毒,适时更换;

④ 定期清洗浴缸、浴盆等设施,同时注意通风;

⑤ 对于治愈的患者,建议更换鞋子和袜子,以免残留的细菌再次引发脚气疾病;

⑥ 对于健康人群,外出住宿或泡脚时要注意卫生,尽量避免使用公共拖鞋和泡脚桶。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