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防止什么

时间飞快,一下子就要到夏末秋初了。在这个换季时刻,养生保健十分重要。你知道如何在夏末秋初保持健康吗?根据夏末秋初的气候特点,养生要注意"五防":防湿邪、防暑降温、防秋燥、防秋乏、防腹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夏末秋初的养生小常识。

夏末秋初养生注意"五防"

一、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然炎热,而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面有水湿,湿热交蒸,形成湿热邪气。《黄帝内经》中讲到"湿气通于脾"。因为脾喜燥恶湿,湿邪滞留,最容易困扰脾脏。湿邪是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振,无法进行运化,水湿停聚,出现水肿或腹泻等症状。加上人们喜欢吃生冷瓜果和冷饮,会进一步助长湿邪,伤害脾阳。脾阳不振导致水湿停聚,形成痰。所以有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早秋容易因湿邪伤脾,从而埋下冬天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的病根。

初秋时不宜立即食用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清淡补益为主。所谓清淡补益,指的是补充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非常适合秋天食用,可以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清淡补益作用更明显,比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作用。中医养生还提倡每天早晨喝粥,粥有利于健脾,可以助脾胃滋阴,平衡旺盛的阳气。

立秋之后至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三个养生穴位,可以让脾胃变得强壮。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每天按摩这三个养生穴位一百次,是一种很好的祛湿养脾胃的方法。

专家认为,睡眠质量好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松。因为过度劳累容易消耗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水湿停聚。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晚上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该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上睡眠不足的缺失,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在所有的排湿方法中,运动出汗是最不能忽视的。夏秋之交,适度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从而预防内生湿邪。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到更轻松。专家发现,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的时候进行运动,如散步、快走、慢跑、球类运动、太极拳等。

二、防暑降温

初秋天气虽然已经有了凉意,但末伏期还未彻底过去,所以出现了早晚温差大的天气现象。在早晚温差大的季节,中暑的情况经常发生。立秋已经过去,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再加上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中暑”的威胁仍然存在。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最好方法就是喝一杯热茶。"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但是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加速排汗,热气随着散出去,达到健康降温的效果。"

这个季节,空调仍然是很多人消暑的"神器","盖着棉被吹空调"更被网友们称为最享受的事情。然而,专家提醒大家,不正确地使用空调容易引发"空调病",出现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针对"空调病",专家认为最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食用生姜。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祛寒、祛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防止"空调病"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年人和年轻人对外部环境的感觉不同,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较迟缓,体内热量不知不觉地聚集起来又无法散发出去,等到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已经中暑了,甚至在家里睡觉中暑。因为这个时候天气仍然很热,建议老年人不要太节省,可以开空调降温。当然,空调温度应该适当设置高一些,使用空调最好每两、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在炎热的天气尽量减少外出,最好不要在早晨锻炼,可以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步,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渐凉爽,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比如受风凉会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引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是阴气渐盛的季节,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会影响肺部功能,导致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干结等症状,属于"肺燥"范畴,老年人尤为明显。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睡眠能消除人体的疲劳,促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天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要急于加厚衣物,应适当受些寒凉,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了避免旧病复发或增加新病,应逐渐增加衣物,切忌急剧增减,以免寒邪侵袭,引发新病。此外,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另外,对于经常运动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如果出汗较多,可以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慢饮用为原则。

四、防秋乏

刚刚过去的盛夏,人体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负担增加,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消耗了较多的"本钱"。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人体感到舒适,处于放松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俗称的"秋乏"。它是为了弥补盛夏季节带来的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首先,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秋季锻炼一开始强度不宜太大,应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切忌过度运动,否则会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反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所以要遵循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起居。

此外,要注意饮食营养。首先,要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使体温和血糖升高,导致人感到疲倦。其次,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维生素可以促进代谢,加快疲劳时的代谢物排除。再次,要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钾可以维持细胞水分,增强细胞的活力,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最后,可以适量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咖啡因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五、防腹泻

盛夏时节,人们的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在秋季,腹泻高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食品卫生。食物要区分生熟,避免交叉污染。剩余的食物应及时存放在冰箱内,保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应加热到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有病菌的食物,如贝壳、螃蟹等水产品,食用时要彻底煮熟或蒸熟。生吃、半生吃、泡酒、泡醋或腌渍后直接食用都是不可取的方法。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请立即就近就医,不要忽视,以免小病变成大病,造成严重后果。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