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冻疮保健康的方法

凛冬已至,寒冷降临。低温除了会使感觉麻木,手指僵硬之外,更会带来恼人的冻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打这场冻疮攻防战前,你得先知道冻疮是怎么一回事。

在医学上,冻疮和冻伤是不同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冷伤(cold injury),冰点(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冷伤才是冻伤(frostbite),而0~10℃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则是非冻结性冷伤。冻疮就属于非冻结性冷伤。

气温骤变的换季时节是冻疮最爱的出击时间,潮湿的环境是它的帮凶。英国的气候让冻疮的发生率高达10%。虽然我没有找到我国冻疮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但南北方的冻疮发生率应该差异不大。冬春季时,南方虽然气温高于北方,但南方相对潮湿且缺乏室内供暖,因此冻疮也很常见。

除了寒冷与潮湿,血液循环不良也是冻疮发生的重要因素。肢体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因此冻疮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此外,女性和儿童的末梢循环常常较差,糖尿病、植物神经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等人群的末梢循环也较差。同时,局部衣物过紧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引发冻疮。

然而,并非每个人在相同环境下都会患上冻疮。近年的研究表明,冻疮的发病与遗传也有关系。个体对寒冷和潮湿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使得某些人天生易感冻疮。

温暖的环境更加折磨冻疮

冻疮虽然是常见的小病,但要消除它却不容易。冻疮有反复复发的特点,往往连续几年都会在同一部位发作。更令人烦恼的是,一旦进入温暖的环境,冻疮部位会变得红肿、刺痒无比,严重时刺痒变为疼痛,局部出现青紫团块甚至溃烂,久久不愈。冻疮就像是一个死缠烂打的对手,令人心烦。

温暖会让冻疮更加折磨人,原因是低温使得皮肤小血管收缩,动脉血无法运送营养和氧气,静脉血无法排除代谢废物,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当进入温暖的环境后,小动脉会因为受热而扩张,动脉血流入,但此时小静脉却没有相应的收缩,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导致局部循环产生淤血。淤血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皮肤组织发红水肿。而组织水肿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痒痛感。这就是为什么进入温暖环境后冻疮引发的痒痛感“发作”的原因。

如果低温作用时间较长,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会导致坏死。恢复常温后,血液重新进入缺血缺氧的区域,同样会导致原有受损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编辑注:细胞多傲娇,缺血缺氧会受伤,补给血液与氧气时它们还会受伤。)冻疮严重时,冻疮部位的小血管内甚至会形成血栓,加重组织坏死。反应较强烈的人在冻疮部位甚至会形成水泡、溃烂,这时很容易并发感染。

预防和治疗冻疮

预防

对于冻疮而言,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是预防和治疗冻疮的重要环节。

在长时间户外活动时,特别注意手、脚、脸、耳部的保暖,防止寒冷和湿气侵袭。这些易患冻疮或已经患有冻疮的部位,可以预防性地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不要仅凭自己是否感受到冷作为判断依据。

穿衣宜宽松,不可过紧,避免末梢循环不良。

平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有些人会在手冷或脚冷时用火烤、热水烫等方式复温,这对冻疮的预防并不利。在冬天,用搓雪、捶打等方式御寒也是不可取的。

虽然少量饮酒可以扩张血管,但在寒冷环境下不宜饮酒,因为饮酒会加速热量的散失。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平时要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易并发周围血管病变,冬天要特别留意手足,防止因疏忽造成严重后果。

治疗

对冻疮的治疗主要是舒张血管、促进愈合、防止感染。

舒张血管的药物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口服或者静脉给药。

促进愈合方面,可以外敷药膏,加强保暖。如果冻疮处的皮肤完整,可以擦抹冻疮膏,每天温敷数次(不要使用热敷,热敷可能加重炎症反应)。

如果冻疮部位有感染的迹象,可以外擦百多邦或者服用抗菌药物。对于较严重的冻疮水泡,处理方法与烧伤水泡相似,可以保留水泡外层皮肤以促进愈合。

相关推荐
全部分类